第十五章
羅父自然知道長軸裏是什麽,但也表現出了極高的演員素養:“有何特殊之處?是我一直心心念念的字畫嗎?”
“是您意想不到的書法作品。”
羅辰津話音剛落,卓詩岚示意侍者一人一邊,緩緩将長軸拉開,最先出現的是那兩句詩。
羅辰灏在底下搖頭晃腦地讀出了聲:“怡然敬父執,問我來何方。”
末了,他回頭問一旁的葉頔:“啥意思?”
葉頔瞥了他一眼:“這是辰津和弟妹準備的壽禮,自然要由他們來解釋。”
“對對對。”羅辰灏配合地問羅辰津,“這詩有何用意呢?”
羅辰津沒有答話,倒是羅父先開了口:“昔別君未婚,兒女忽成行。”
這兩句相對好懂,即便不明白長軸上所題詩句來自何處的人也大致猜出了其中的用意。
這時,羅辰津才緩緩解釋:“這長軸上的詩歌與父親所念詩句都出自杜甫的《贈衛八處士》,寫的是離散多年的好友重逢的場景。”
羅辰灏作驚訝狀:“也就是說,這是表叔的朋友送的?那他在哪兒呢?”
賓客中已隐隐有人猜到長軸是誰贈的壽禮。
這時,有人注意到羅父的身體微微有些顫抖,眼裏似乎含着淚花。
“是他……是他來了嗎?”
羅辰津立即解釋:“前日裏,拙荊詩岚與黃氏後生讨教書法時,聽聞黃老先生有一心結,與父親相關,百般詢問,黃老先生才嘆了口氣,将這幅書法交給我們,說是自己多年來的一片心意。所以兒子今天做主,擅自将黃老先生請來了,還望父親不要生氣。”
“他來了!”羅父随即激動起來,“快快,請他進來!”
就在他們說話間,黃和惬在後生的攙扶下顫顫巍巍地走了進來,他看着羅父,喃喃道:“正青啊,你還精神着,可我已經老了。”
羅父上前,一把握住他的手,感慨萬千:“我們都老了。”
“我這些年的心意,都在這字裏了……”
“我懂,我都懂,你看這‘幹”字,上橫長,下橫短,再添一橫一點,不就剛好是個‘玉’字了嗎?”羅父拍了拍黃和惬的後背,“你這‘化幹戈為玉帛’的心意,我又如何不懂?這也是我多年來的心願啊。”
羅父一邊說着,一邊像羅辰津和卓詩岚看去,卓詩岚立即心領神會,安排侍者将事先準備的書案筆墨擺上桌。
“來。”羅父拉着老友的手,将他引到案前,“我們多少年沒有共書一字了?”
黃和惬也心領神會:“就讓我們今天一起完成這‘玉帛’。”
二人攜手握筆,補“幹”字為“玉”字,在衆人的祝福下,友誼修複如初。
壽宴散後,羅辰津與卓詩岚去酒店包間找羅父,打算送他回家,卻見羅父、羅家大伯、黃和惬及黃氏後生四人麻将搓得熱火朝天。
那日,羅辰津将長軸交給羅父後,羅父便當即給黃和惬打了電話,共同商議了今日的這出戲,為的是明天媒體報道出時既戲劇又不丢份。
實際上,那通電話打完後,他們已經約了好幾天的麻将,發誓要将這些年沒約的麻将都補回來。
羅辰津在一旁看熱鬧不嫌事大地問:“爸,是你有文化還是黃老有文化?”
羅父忙得頭都不擡:“你最有文化,別煩我打麻将。”
黃和惬神清氣爽地摸到只花牌,一掃人前風燭殘年的模樣,中氣十足地糾正他:“還是你兒媳有文化,一點就通。”
“對對對,你說什麽都對,但我胡了。”
……
卓詩岚站在一側,但笑不語。
古往今來,面子一事,從未變過。
羅父壽辰過後,卓詩岚就要回劇組了。臨行前,她叮囑羅辰津:“學文言文的話別再讀《詩經》了。”
“那讀什麽?”
“我看你書架上有套《古代漢語》,這幾天随手翻了翻,挺适合你的,可以接着讀。”
當你面讀那個不是怕你吃醋嘛……
羅辰津心裏想着,突然意識到不對:“你看到那是誰的書了嗎?”
“書上寫的名字是姜琰。”
“是她的……你知道她是誰嗎?”
“你的秘書,應該是你手下的得力幹将吧?”
“也不算很得力……她只是錢秘書的跟班。”
“那你加油呀。”卓詩岚做了個鼓勵他的手勢,“努力将她培養成你的得力幹将!”
說完,她上了車,讓柳叔送她前往機場。
羅辰津愣在原地好一會兒才反應過來。
他向她表忠心,她在教他怎麽當領導?
這合理嗎?
羅父與黃老和好的消息在江城不胫而走,順着網線傳到了全國各地,就連《曦初傳》的劇組也有所耳聞。
當然,羅家的公關是專業的,傳出的消息只與羅家相關,全然未提及卓詩岚。
就連康弘都暗戳戳地跟卓詩岚打聽:“聽說你老家也是江城的,羅家壽宴的事你知道不?”
卓詩岚搖頭:“只聽說了他和黃老的事,別的一無所知。”
所幸康弘也就随口一問,《曦初傳》收官在即,他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最後的工作中,也沒太多閑心想別的。
卓詩岚也很忙,她開始着手考慮駱洵給她的建議。但令她意外的是,臨近年關,她居然小小地爆了一下。
之前,宋茵安排她抽空錄了期網絡綜藝節目,類似于圓桌聊天的形式。今年過年早,過了元旦不久就是過年,考慮到播出的時間接近這倆節日,因而那期主題就定為回家。
節目的參與者來自各行各業,但多以文化圈的為主。主持人年紀稍長,算是個網綜中的“名嘴”,其他人大多都有些年紀,卓詩岚的定位是年輕的“花瓶”。
這是她第一次參加綜藝,不大熟悉綜藝的規則,也情願做個花瓶,節目前期聽得多說得少,混兩個鏡頭好收工。
沒想到話題聊着聊着就往趨同的方向去了。因為嘉賓大多已結婚生子,部分人甚至是過年時衣錦還鄉的代表,所以此次話題從“回家”逐漸轉向了“批判部分年輕人過年不想回家”,甚至總結出了三條理由,并圍繞該三點引發讨論:
1.年輕人因為混得不好不願回家;
2.年輕人害怕節日社交不願回家;
3.年輕人覺得與長輩之間有代溝。
衆人聊了一圈當代年輕人的現狀,批評一圈年輕人的醜态後,覺得仍不過瘾,突然想起來在場真的坐着一個年輕人,于是主持人以挑事的心态問:“詩岚,你每年過年回不回家?”